從歷史、地域與作品一窺管樂團的編制與音響-德國、奧地利

(文中有試聽影片!)

除了法國、比利時以外,德、奧地區或德裔的樂器製造者對於樂器的改良也深深地影響了軍樂隊(管樂團)的編制與音響。

既有的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管在按鍵系統等樂器上的改良以外,許多形式的閥門系統(Valve System)也為銅管樂器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與應用。

Wilhelm Friedrich Wieprecht - Wikipedia
威廉·佛列德黑·維普瑞契(Wilhelm Friedrich Wieprecht, 1802~1872)

德國(普魯士王國)的軍樂隊長威廉·佛列德黑·維普瑞契(Wilhelm Friedrich Wieprecht, 1802~1872)除了在閥門系統的改良上有所貢獻,發明了柏林閥門(Berliner Valve),他還提出了有一致錐度(管徑擴張趨勢)而具備高度音色音響同質性的銅管樂器家族,其靈感來自於在1824~1836年間存在德國軍樂系統中的俄式號角樂團(Russian Horn Ensemble),這種樂團由許多不同音高而有一致錐度的自然號角組成,每位樂手負責幾把號角,純粹吹奏泛音,憑藉絕佳的默契合奏,發出類似管風琴的音響,而這種號角另外有個特色,其號口皆不具額外擴張的展開部(Flare),而是維持一致的錐度。維普瑞契認為好的處理方式是保留樂器的錐度(音色),而為其加上閥門。

https://www.youtube.com/embed/KrDCZaPWpx8?version=3&rel=1&showsearch=0&showinfo=1&iv_load_policy=1&fs=1&hl=zh-tw&autohide=2&wmode=transparent俄羅斯號角樂團(The Horn Orchestra of Russia)

不同型制的木管號

1833年,維普瑞契以他提出的概念新製具備閥門的銅管樂器家族,Eb Cornettino取代了小號(Trumpet),Bb Cornetto取代了有鍵步號(Keyed Bugle),Eb Alt-Cornett (Cornetto Alto)取代了中音小號(Alto Trumpet)。而這裡的Cornetto,並非指的是一般常見的短號(Cornet),因此常加上普魯士(Prussian)指稱,成為普魯士短號(Prussian Cornet),明顯的特徵是號口不具額外擴張的展開部(Flare),音樂學家赫伯·海德(Herbert Heyde, 1940-)認為維普瑞契命名Cornetto的來源應該是在1830~1840年代仍偶見於德國教堂的木管號(Cornetto),希望Cornetto能使人回想起木管號的溫和音色。

https://www.youtube.com/embed/956O6Wq3j3Q?version=3&rel=1&showsearch=0&showinfo=1&iv_load_policy=1&fs=1&hl=zh-tw&autohide=2&wmode=transparent&listType=playlist&list=PLYPcOf29ppfYIT_NIDeXQpVdm1jsspH8F權威合奏團(Ensemble Authentia)的木管號手蕾妮·蘭芭勒(Lene Langballe)介紹木管號系列影片

bE Cornettino
Bb Cornetto
Eb Alt-Cornett (Cornetto Alto)

1835年,維普瑞契與宮廷樂器製作者約翰·高特菲·莫利茲(Johann Gottfried Moritz, 1777~1840)發明了低音號1838年,約翰的兒子-卡爾·威廉·莫利茲(Carl Wilhelm Mortiz, 1810~1855)發明的上低音號(Tenor Tuba)更進一步也拓展了樂團的低音域。

有趣的是,在閥門發明之初,德國(普魯士王國)對具閥門的銅管樂器的接受度不高,反而是在法國、俄國、奧地利(最遲在19世紀中,即為軍樂隊所接受)受到歡迎。而低音號則是相反,很快地為德國樂團所接受,接受的速度甚至快到不及讓法國發明的奧菲克萊德號被考慮使用。

1837年,維普瑞契完成了編制的轉換,銅管包含了六項核心的銅管樂器,Eb Prussian CornettinoBb Prussian Cornett (Cornetto)、Eb Alt-Cornett (Cornetto Alto)、TenorhörnerBariton-TubaBaß Tuba1838年,維普瑞契成為了德國軍樂隊的總指揮

維普瑞契除了在樂器與閥門的發明與改良有許多貢獻以外,身為軍樂隊長,也身兼作、編曲家,更是當時德國軍樂隊編制的制訂者1845年,他提出了兩種軍樂隊的標準編制。

Bethyphone

護衛步兵樂隊(Guard Infantry)-1 x 樂長、45 x 樂手
2 x Piccolo & Flute、2 x Oboes、2 x Bassoons、2 x Piccolo Ab Clarinets2 x Eb Clarinets、8 x Bb Clarinets、2 x Bathyphones、4 x Eb Trumpets、2 x Horns、2 x Trombones、2 x Bass Trombones、2 x Cornets (Cornetto)、2 x Alto Cornets (Cornetto Alto)、2 x Bb Tenor Horns、1 x Bb Baritons、2 x Bass Tubas、1 x Triangle、1 x Cymbals、2 x Small Drums、1 x Bass Drum、1 x Schellenbaum
(Betyphon為1839年,維普瑞契發明的一種低音單簧管)

線列步兵樂隊(Line Infrantry)-1 x 樂長、37 x 樂手
1 x Piccolo & Flute、2 x Oboes、2 x Bassoons、2 x Piccolo Ab Clarinets、2 x Eb Clarinets、6 x Bb Clarinets、2 x Bathyphones、4 x Eb Trumpets、1 x Horns、2 x Trombones、2 x Bass Trombones、1 x Cornet (Cornetto)、1 x Alto Cornet (Cornetto Alto)、1 x Bb Tenor Horn、1 x Bb Baritons、2 x Bass Tubas、1 x Triangle、1 x Cymbals、1 x Small Drum、1 x Bass Drum、1 x Schellenbaum

也是由於維普瑞契的一連串改革,讓德國軍樂隊在1840年代成為歐洲各國軍樂隊的先驅,也成為後續激發法國對軍樂隊提出改革,進而採用阿道夫·薩克斯的樂器。

他所編輯的7冊包含18世紀中至1853年作品的皇家軍樂進行曲集(Königliche Preussische Armee Märsche)更是反映了當時採用的配器編制(für die jetzige Stimmenbesetzung, for the present-day instrumentation)聲部

1 x Db Piccolo or Flute (Flöten (grosse und kleine))、2 x Oboes (Oboen)、1 x Piccolo Ab Clarinet (Kleine Clarinetten As)、2 x Eb Clarinets (Mittel Clarinetten Es)、4 x Bb Clarinets (Grosse Clarinetten B)、2 x Bassoons (Fagotts)、1 x Bathyphone (Contrafagott, Tritonikon or Sarrusophone, Tritonikon與Sarrusophone均為當時所使用低音雙簧金屬製木管樂器)

4 x Eb Prussian Cornettino Trumpets (Trompet in Es)、2 x Eb French Horns (Waldhörner in Es)、2 x Tenor Trombones (Zug-Posaunen Tenori)、2 Bass Trombones (Zug-Posaunen Bassi)、2 x Bb Prussian Soprano-Cornets (Sopran Tuben in B (Sopran Cornetts)) Flugelhorns (Hoch Flügelhörner, Saxhorn Contralto)、2 x Eb Alto Cornets (Alt Tuben in Es (Alt Cornetts)) Alto Horns (Alt Flügelhörner, Saxhorn Alto)、2 x Bb Tenor Horns (Tenor Tuben in B (Tenorhörner))、1 x Bb Bariton (Bariton Tuben, Saxhorn Basse)、1 x Bass Tuba (Baß Tuba, Bombardon, Helikon, Saxhorn Contrebasse)

Percussion : Drums & Cymbals (Militair Trommel, Grosse Trommel mit Becken)

1860年10月2日,維普瑞契進一步提出軍樂隊標準編制(Normal-Instrumental-Tableau),將軍樂隊區分為四類,其中三類為純銅管樂團。

步兵樂隊(Infantry)-47 x 樂手
2 x Piccolo & Flute (Flöten)、2 x Oboes (Oboen)、2 x Bassoons (Fagotte)、2 x Contrabassoon (Kontrafagotte)、1 x Piccolo Ab Clarinet (Kleine Klarinette)2 x Eb Clarinets (Mittel Klarinetten)、8 x Bb Clarinets (Große Klarinetten)、4 x Trumpets (Trompeten)、4 x Horns (Waldhörner)、2 x Tenor Trombones (Tenor-Posaunen)、2 x Bass Trombones (Bass-Posaunen)、2 x Cornets (Sopran-Kornette、Cornetto)、2 x Alto Cornets (Alt-Kornette、Cornetto Alto)、2 x Bb Tenor Horns (Tenorhörner)、1 x Bb Baritons (Bariton-Tuba)、3 x Bass Tubas (Bass-Tuben)、1 x Cymbals、1 x Small Drums、1 x Bass Drum、1 x halbmondträger

砲兵樂隊(Artillery)-39 x 樂手
12 x Trumpets、3 x Eb Cornettino、6 x Cornets (Cornetto)、3 x Alto Cornets (Cornetto Alto)、6 x Bb Tenor Horns、3 x Bb Baritons、6 x Bass Tubas

獵兵樂隊(Jäger)-21 x 樂手
3 x Trumpets、4 x Horns、1 x Eb Cornettino、4 x Cornets (Cornetto)、2 x Alto Cornets (Cornetto Alto)、2 x Bb Tenor Horns、2 x Bb Baritons、3 x Bass Tubas

騎兵樂隊(Cavalry)-21 x 樂手
8 x Trumpets、1 x Eb Cornettino、4 x Cornets (Cornetto)、2 x Alto Cornets (Cornetto Alto)、2 x Bb Tenor Horns、1 x Bb Baritons、3 x Bass Tubas

維普瑞契的發明,不僅將樂器家族(銅管)的觀念帶入管樂團,
雖然始終未包含薩克斯風,仍激發了法國的軍樂隊改革

約為1860年,維普瑞契創作了交響進行曲(Marsch sinfonique),可從總譜看出如此編制。有趣的是他將所提出的銅管樂器家族皆以Tuba為名,Soprano Tubas (=Soprano Cornets),Alto Tubas (=Alto Cornets),Tenor Tubas (=Tenorhorn),Baritone Tubas (=Bariton)。

步兵樂隊(Infantry)
C & Db Piccolos & Flutes、Oboes、Bassoons、Piccolo Ab ClarinetEb Clarinets、Bb Clarinets I & II、Bethyphone、Eb Trumpet I, II, III & IV、Eb French Horns、Tenor Trombone、Bass Trombone、Bb Soprano Tubas (Soprano Cornets)、Eb Alto Tubas (Alto Cornets)、Bb Tenor Tubas (Tenorhorns)、Bass Tubas、Cymbals、Small Drums、Bass Drum

騎兵樂隊(Cavalry)
Eb Trumpet I, II, III & IV、Bb Soprano Tubas (Soprano Cornets)、C Keyed Bugles、Eb Alto Tubas (Alto Cornets)、Bb Tenor Tubas (Tenorhorns)、Bb Baritone Tubas (Bariton)、Bass Tubas

威廉·佛列德黑·維普瑞契(Wilhelm Friedrich Wieprecht, 1802~1872),交響進行曲(Marsch sinfonique)

1863年維普瑞契所創作的萊比錫戰役(The Battle of Leipzig)使用了三個管樂團,讓人想起安東·雷哈(Anton Reicha)於1815年為軍樂隊創作的「紀念交響曲:為紀念緬懷為法國民族服務的傑出偉人的葬禮音樂」(Commemoration Symphony: Musique Funèbre pour célèbrer la Mémoire des Grands Hommes qui se sont illustrés au Service de la Nation Française, 1815),同樣也同時使用了三個管樂團。除了主要的管樂團是一個完整的步兵樂隊編制外,第二個樂團是騎兵樂隊編制,第三個樂團則是一個由木管、銅管組成編制較小的管樂合奏團,編制如下:

步兵樂隊(Infantry)-
C & Db Piccolo & Flute I & II、Oboe I & II、Bassoons、Contrabassoon、Piccolo Ab ClarinetEb Clarinet I & II、Bb Clarinet I & II、Eb Trumpet I, II, III & IV、Eb Horn I & II、Tenor Trombone I & II、Bass Trombone I & II、Bb Cornets I & II、Eb Alto Cornet I & II、Bb Tenor Horn I & II、Bb Baritone Tuba、Bass Tuba、Cymbals、Small Drums、Bass Drum

騎兵樂隊(Cavalry)-
Eb Trumpet I, II, III & IV、Eb Cornettino、Bb Cornet I & II、Eb Alto Cornet I & II、Bb Tenor Horn I & II、Bb Baritone Tuba、Bass Tuba I & II、Cymbals、Small Drums、Bass Drum、Rattle、Cannon

管樂合奏團-
C Piccolo I & II、F Clarinet I & II、Bb Clarinet I & II、Eb Trumpet I, II, III & IV、F Horn I & II、Trombone I & II (opt. Tenor Horn )、Bb Baritone Tuba (opt. Bass Trombone)、Bass Tuba I & II、Bass Tuba I & II、Cymbals、Small Drums、Bass Drum、Rattle、Cannon

澳洲昆士蘭交響管樂團(Queensland Wind Orchestra)與昆士蘭音樂院銅管樂團(Queensland Conservatorium Brass Band)的錄音,實際編制未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zIRYiL2e-BA?version=3&rel=1&showsearch=0&showinfo=1&iv_load_policy=1&fs=1&hl=zh-tw&autohide=2&wmode=transparent澳洲昆士蘭交響管樂團(Queensland Wind Orchestra)與昆士蘭音樂院銅管樂團(Queensland Conservatorium Brass Band)的
萊比錫戰役(The Battle of Leipzig)錄音

安德利亞·雷翁哈特
(Andreas Leonhardt, 1800~1866)

而在奧地利,擁有如維普瑞契般權力與對軍樂隊編制影響力的則是作曲家與指揮安德利亞·雷翁哈特(Andreas Leonhardt, 1800~1866),19世紀時,奧地利民間的管樂團也開始在城鎮與鄉村成立,但直到二戰後才擺脫對軍樂的依賴。

1851年,對奧地利軍樂來說是重要的一年,雷翁哈特提出了標準的48人編制:

Piccolo, Flute, Bassoon I & II, Piccolo Ab Clarinet, Eb Clarinet, Bb Clarinet I, II & III, Horn I~IV, Eb Trumpet I~IV, Bb Bass Trumpet, Trombone I~III, Eb Cornet, Bb Flügelhorn I & II, Eb Alto Flügelhorn, Bb Bass Flügelhorn, Bb Euphonium, Tuba I & II, Percussion
(1840年代起,Oboe便消失於標準的編制中,而這裡的Eb Alto Flugelhorn與Bb Bass Flugelhorn指的其實是後續的Eb Alto Horn與Bb Tenorhorn,然而實際上,Eb Alto Flugelhorn與Bassoon是實際上較少使用的,Piccolo Ab Clarinet在19世紀後半則逐漸不再使用)

1860年代,普魯士短號系列樂器,由於不具額外擴張的展開部(Flare),被認為音色過於單調,而逐漸被風行於奧地利(Austria)的傅魯格號(Flügelhorn)與中音號(Alto Horn)取代,但這個系列的家族樂器卻因為當時瑞典與普魯士王國的交流頻繁,瑞典的樂器製造者也採用與普魯士同樣的設計,而在瑞典風行,尤其在傳統的標準瑞典銅管六重奏(Mässingssextett)中使用,直到20世紀都持續地製造使用,因此較常見的稱呼反而是瑞典短號(Swedish Cornet),而非普魯士短號(Prussian Cornet)。

與目前所熟悉的編制相較,長笛與薩克斯風並未納入其中。可能的原因包括維普瑞契當時在樂器發明製造上與阿道夫·薩克斯(Adolphe Sax, 1814~1894)認知相左。

1845年,兩人會面時,薩克斯的樂器展示讓維普瑞契認為薩克斯號家族與閥門改良皆為其普魯士短號(Prussian Cornet)與低音號(Tuba)樂器家族的複製品,但事實上,薩克斯的確受惠於其音色音響同質性的銅樂器家族、低音號號口朝上的繞管、柏林閥門等概念,而基於此做出了管徑、號口與閥門的改良設計,並將號口朝上繞管應用於薩克斯號家族,而做出與適合步兵樂隊演奏的號口朝前繞管不同,適合騎兵樂隊演奏的樂器,事後來看,的確是優於其參考的基礎。這也可能是由於兩國對於專利的概念不同,德國的專利保護的是完全新穎的發明,而不包含對於現存事物的改善,而法國專利是可以針對現存事物作出有效的作出有效的改善加以保護。(當代對號口朝前的繞管方式多以小號式(Trumpet Form)稱呼,而號口朝上的方式多以低音號式(Tuba Form)稱呼,儘管這兩種繞管的發想來自於步兵(Infantry)樂隊與騎兵(Calvalry)樂隊)

除了銅管以外,薩克斯風起初也被維普瑞契認為是其發明的一種低音單簧管Betyphon的複製,雖然很快證明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與發明。管樂器在軍樂隊(管樂團)的配置、使用與音響自此在法國與德國兩大陣營有著不同的後續發展。

薩克斯風自發明以來,最先為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的軍樂隊採用,而後流傳至英國、美國(1870年代)但薩克斯風除了在19世紀未獲維普瑞契支持加入德國的軍樂系統(甚至影響了許多中東歐,乃至俄國等樂器輸出國),後來又歷經大戰、納粹統治…等等政治影響,直到20世紀後半,德國軍樂隊(管樂團)才正式納入薩克斯風(1940年代,德國空軍樂隊曾經採用薩克斯風),方將中音域的重心從銅管樂器置換為木管樂器。

維普瑞契除了作曲,也以上述的編制完成許多管弦樂的管樂編曲,甚至包括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曲。而在作、編曲以外,他也為當時重要的德國歌劇作曲家賈科莫·梅耶貝爾(Giacomo Meyerbeer, 1791~1864)完成了幾首管樂原創作品的配器與歌劇作品的管樂編曲

賈科莫·梅耶貝爾(Giacomo Meyerbeer, 1791~1864)

梅耶貝爾青年時期於1814年前往義大利學習九年,後於法國巴黎成名,獨創新樂種法國大歌劇(Grand Opera),成為法國大歌劇的代表人物,作品風格揉合了浪漫樂派德國式的和聲技巧、優美的義大利美聲唱法與法國歌劇中的芭蕾舞,為歷史上少數以德、義、法三種語言創作歌劇的作曲家,當然也在德國、義大利、法國受到極大的歡迎。梅耶貝爾從早期的作品就非常喜歡在歌劇中使用舞台管樂隊(Band sul palco, stage wind band),可能是歌劇作曲家中最常使用的,他也是最早將薩克斯改良的低音單簧管應用於作品中的作曲家。自1825年起,雖然並未定居,但他花了相當多時間待在法國巴黎,頻繁地往來於柏林與巴黎間,他非常喜歡管樂隊的效果,也與當時重要的管樂發明者交好,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德國的維普瑞契與法國的薩克斯

1842年,梅耶貝爾成為普魯士王國宮廷的音樂總監(Generalmusikdirektor)而返回柏林,身為宮廷作曲家的他為宮廷創作了不少音樂,其中包含了四首創作於1842~1858年間的管樂原創作品火炬之舞(Fackeltanz (Torch Dances)),法文則譯為火炬進行曲(Marche aux Flambeaux),正是由維普瑞契負責軍樂隊(管樂)與管弦樂團版本的配器。在1850年的火炬之舞第二號(Fackeltanz No. 2 in Eb Major)1853年的火炬之舞第三號(Fackeltanz No. 3 in c minor),從副標題與編制皆可見已採用維普瑞契的步兵樂隊(Für Infantry Militärmusik)編制:

C & Db Piccolo & Flute I & II、Oboe I & II、Bassoons I & II、Bass (Bethyphone or Contrabassoon)、Piccolo Ab Clarinet、Eb Clarinets I & II、Bb Clarinets I & II、Eb Trumpet I, II, III & IV、Tenor Trombone I & II、Bass Trombone I & II、Bb Cornets I & II (Tuba Soprano)、Eb Alto Cornet I & II (Tuba Alto)、Bb Tenor Horn I & II (Tuba Tenore)、Bb Baritone Tuba (Tenorbass)、Bass Tuba、Cymbals、Small Drums、Bass Drum

火炬之舞第二號(Fackeltanz No. 2 in Eb Major)
由維普瑞契基於德國軍樂隊(管樂團)編制配器的火炬之舞第三號(Fackeltanz No. 3 in c minor)

義大利陸軍樂隊(Banda dell’Esercito Italiano)的火炬之舞第三號錄音,實際編制未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qGSM1EwRq8E?version=3&rel=1&showsearch=0&showinfo=1&iv_load_policy=1&fs=1&hl=zh-tw&autohide=2&wmode=transparent義大利陸軍樂隊(Banda dell’Esercito Italiano)的火炬之舞第三號(Fackeltanz No. 3 in c minor)錄音

1847年,薩克斯被指派為巴黎歌劇院(Paris Orchestra)舞台鼓號樂隊(Fanfare Band)指揮,薩克斯即曾以小號與他所發明的薩克斯號家族樂器在梅耶貝爾的歌劇中擔任舞台管樂隊。1851年時,更近一步在梅耶貝爾1849年於巴黎歌劇院首演的歌劇大作先知(Le Prophète)的第一百次紀念演出中,使用了單簧管、四把小號、四個軍鼓(Military Drun)與完整的薩克斯號家族,包含了:

2 x Eb Petit Bugle (Soprano Saxhorn)、2 x 1st Bb Bugles (Contralto Saxhorns)、2 x 2nd Bb Bugles (Contralto Saxhorns)、1st & 2nd Bb Cornet、1st & 2nd Eb Trumpet、2 x 1st Eb Alto Saxhorns、2 x 2nd Eb Alto Saxhorns、1st & 2nd Bb Baritone Saxhorns、4 x Bb Bass Saxhorns、2 x Eb Contrabass Saxhorn、2 x Military Drums

如此的演出方式與編制也讓薩克斯與梅耶貝爾大大受到當時的樂評讚揚,梅耶貝爾非常感謝薩克斯,也應允在之後的創作使用薩克斯風,和薩克斯成為了好友。

而與德國的維普瑞契與法國的薩克斯的好交情也使得他在管樂器編制上的選擇有些尷尬,但由於希望他的作品也能在法國被演奏,因此在1853年的火炬之舞第三號,暨維普瑞契的配器版本後,他也為薩克斯與法國軍樂隊(管樂團)指揮尚·巴提斯特·莫爾(Jean Baptiste Mohr, 1823~1891)示範演奏,後續並由莫爾完成使用薩克斯樂器的配器版本,使用的編制為:

Flute、Oboe、Bb Clarinet I & II、Soprano Saxophone、Alto Saxophone、Tenor Saxophone、Baritone Saxophone、Bass Saxophone 、Cornet I & II、Eb Trumpets、Eb Horn I & II、Eb Petit Bugles (Soprano Saxhorns)、Bb Bugles (Contralto Saxhorns)、Eb Alto Saxtromba (Saxhorn) I & II、Bb Baritone Saxhorn I & II、Bb Bass Saxhorns、Eb Contrabass Saxhorns、BBb Contrabass Saxhorns 、Percussion

由莫爾基於法國軍樂隊(管樂團)編制配器的火炬之舞第三號(Fackeltanz No. 3 in c minor)
由莫爾基於法國軍樂隊(管樂團)編制配器的火炬之舞第三號(Fackeltanz No. 3 in c minor)

梅耶貝爾於1861年所創作的為兩個樂團的加冕進行曲(Krönungsmarsch für Zwei Orchester)則是另一個由維普瑞契完成軍樂隊編曲的例子,原曲為一個管弦樂團與一個騎兵樂隊,而維普瑞契的編曲則使用一個步兵樂隊與一個騎兵樂隊,軍樂隊的版本於1861年首演,而原版則要到1862年才初次演出。由於此曲也同時在巴黎出版販售,在銅管樂器的標示上,除了原來德制的樂器名稱,也同時並列了法國所使用的薩克斯號,對維普瑞契來說,應該是不太樂見的狀況。維普瑞契使用的編制為:

步兵樂隊(Infantry)-
Db Piccolo、C Flutes、Oboes、Bassoons、Piccolo Ab ClarinetEb Clarinets、Bb Clarinet I & II、Eb Trumpet I, II, III & IV、Eb Horns、Tenor Trombones、Bass Trombones、Bb Cornet、Eb Alto Cornets、Bb Tenor Horns、Bb Baritone、Bass Tuba、Side (Military) Drum、Bass Drum

騎兵樂隊(Cavalry)-
Eb Trumpet I, II, III & IV、Eb Cornettino (Eb Petit Bugles (Soprano Saxhorns))、Bb Cornet I & II (Bb Bugles (Contralto Saxhorns))、Eb Alto Cornets (Eb Alto Saxhorns)、Bb Tenor Horn I & II (Bb Baritone Saxhorns)、Bb Baritone (Bb Bass Saxhorns)、Bass Tuba (Contrabass Saxhorns)、Timpani (Eb、Bb)、Side (Military) Drum

法國版本的為兩個樂團的加冕進行曲(Krönungsmarsch für Zwei Orchester)原曲

德國柏林廣播交響樂團(Rundfunk-Sinfonieorchester Berlin)與柏林警察樂隊(Polizeiorchester Berlin)的為兩個樂團的加冕進行曲原曲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embed/ez4iAh90Dy8?version=3&rel=1&showsearch=0&showinfo=1&iv_load_policy=1&fs=1&hl=zh-tw&autohide=2&wmode=transparent德國柏林廣播交響樂團(Rundfunk-Sinfonieorchester Berlin)與柏林警察樂隊(Polizeiorchester Berlin)的為兩個樂團的加冕進行曲(Krönungsmarsch für Zwei Orchester)錄音

維普瑞契身為德國軍樂系統的領頭與作、編曲家,不只組織、控制了整個德國的軍樂隊,包含樂器、編制、曲目,為作曲家提供了基礎,也影響了中歐、東歐(土耳其)、北歐,甚至隔海的美國與中美洲國家(瓜地馬拉)。

理察·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

除了維普瑞契在樂器與編制上對德國軍樂隊做出的創新與改革,同時期的作曲家理察·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也對管弦樂團中的管樂部分作出許多改革,如擴大管弦樂團中木管的編制(每部3管)、發明華格納低音號(Wagner Tuba, 多由法國號手兼奏),而華格納低音號的發明正是因為華格納認為較偏圓柱狀管體的長號並不能與較偏圓錐狀管體的低音號在音色音響上融合,而達到音色音響同質性(Homogeneity),故以華格納低音號填補法國號與低音號之間的音域,而低音小號(Bass Trumpet)的使用也相當有延伸小號低音域,與長號銜接,促進音色音響上融合的意味。

華格納除了早期1844年使用管弦樂團中的木管、銅管創作的悲傷交響曲(Trauersinfonie)以外,於1864年完成了為軍樂團的致敬進行曲(Huldigungsmarsch für Militärorchester, WWV 97),由此曲以下的原編制也可一見當時軍樂隊的編制與音響,但今日常見的演出都已經是採用當代編制的編輯版本。

致敬進行曲所使用的樂器編制為
2 x Piccolos, 4 x Flutes, 2 x Bassoons, 1 x Piccolo Ab Clarinet, 4 x Eb Clarinets, 14 x Bb Clarinets, 1 x Bass Clarinet, 8 x Horns, 8 x Trumpets, 4 x Bass Trumpets, 6 x Trombones, 3 x Flugelhorns, 3 x Eb Alto Horns, 2 Bb Tenor Horns, 2 x Bb Baritones, 6 x Tubas, 1 x Timpani, 1 x Bass Drum, 1 x Cymbals, 1 x Snare Drum, 1 Triangle

德國明斯特空軍樂隊(Luftwaffenmusikkorps Münster)採用當代編制版本的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embed/cQgE5r_dyfc?version=3&rel=1&showsearch=0&showinfo=1&iv_load_policy=1&fs=1&hl=zh-tw&autohide=2&wmode=transparent德國明斯特空軍樂隊(Luftwaffenmusikkorps Münster)為軍樂團的致敬進行曲(Huldigungsmarsch für Militärorchester)錄音

而華格納作品中,注重音色音響同質性而融合的特性,也非常有利於改編為管樂團演奏,如19世紀末時德國編曲家亞圖·賽鐸(Arthur Seidel, 1849~1910)的版本,賽鐸曾經是華格納同事,也在他的認證下完成了這些編曲,包括了:諸神進入英靈殿(Einzug der Götter in Walhall)、女武神大幻想曲(Grosse Fantasie aus Die Walküre)、齊格飛大幻想曲(Grosse Fantasie aus Siegfried)、諸神的黃昏大幻想曲(Grosse Fantasie aus Götterdämmerung),其副標標示為為軍樂團(管樂)的改編(Für Militär Orchester(Blasmusik))

此時的編制較先前略有不同,有趣的是有幾項樂器標示為ad lib.,可忽略而並不影響演奏。最高音單簧管(Piccolo Ab Clarinet)低音小號(Basstrompeten)可能是由於演奏難度與普及程度而如此標示,而薩克斯風在當時的德國仍被視為「法國」樂器,也由於樂譜有在法國出版販售,因此加上了薩克斯風聲部,但從總譜中可見其被視為補充聲部,可忽略而並不影響演奏。Bb單簧管的聲部增加而中音號(Alto Horn)則不使用,賽鐸所使用的編制:

Flute I & II、Oboe I & II、Bassoons I & II、(Piccolo Ab Clarinet)、Eb Clarinet I & II、Bb Clarinet I, II & III、(Alto Saxophone、Tenor Saxophone、Baritone Saxophone)、Eb Trumpet I, II, III & IV、Eb Horn I, II, III & IV、(Bb Bass Trumpet I & II)、Trombone I, II & III、Bb Flugelhorn I & II、Bb Tenor Horn I & II、Bb Baritone、Bass Tuba I & II、Timpani、Percussion

亞圖·賽鐸(Arthur Seidel)改編的齊格飛大幻想曲(Grosse Fantasie aus Siegfried)

匈牙利布達佩斯李斯特音樂院交響管樂團(Ferenc Liszt Academy Symphonic Band Budapest)採用亞圖·賽鐸編曲,使用當代樂器編制的華格納作品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embed?version=3&rel=1&showsearch=0&showinfo=1&iv_load_policy=1&fs=1&hl=zh-tw&autohide=2&wmode=transparent&listType=playlist&list=PLBF_PdxPtAKXvovOxPk11y-9au7Y57Wek匈牙利布達佩斯李斯特音樂院交響管樂團(Ferenc Liszt Academy Symphonic Band Budapest)採用亞圖·賽鐸編曲的華格納作品錄音

美國海軍陸戰隊樂隊(“The President’s Own” United States Marine Band)採用亞圖·賽鐸編曲,使用當代樂器編制的華格納作品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embed?version=3&rel=1&showsearch=0&showinfo=1&iv_load_policy=1&fs=1&hl=zh-tw&autohide=2&wmode=transparent&listType=playlist&list=PLBF_PdxPtAKXFZMzifEudKVfLgWcnzQJi美國海軍陸戰隊樂隊(“The President’s Own” United States Marine Band)採用亞圖·賽鐸編曲的華格納作品錄音

安東·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 1824~1896)也曾經為軍樂隊寫過Eb大調軍樂隊進行曲(Military March in E-flat major, WAB 116),編制則是就當時的軍樂隊略為簡化:

Piccolo、Piccolo Ab Clarinet、Eb Clarinet、Bb Clarinet I, II & III、Eb Trumpet I~V、Bb Trumpet I & II、F Horn I, II, & III、Trombone I & II、Euphonium (Euphonion) I, II & III、Tuba I & II、Percussion

日本東京管樂交響樂團(Tokyo Wind Sinfonica)採用接近原編制樂器的現場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embed/f1JoNoAdoso?version=3&rel=1&showsearch=0&showinfo=1&iv_load_policy=1&fs=1&hl=zh-tw&autohide=2&wmode=transparent日本東京管樂交響樂團(Tokyo Wind Sinfonica)採用接近原編制樂器的Eb大調軍樂隊進行曲(Military March in E-flat major, WAB 116)現場錄音

一戰後的20世紀初,奧地利的軍樂隊規模約在27~36人。而指揮多來自於德國與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國家。當時的編制為:

Piccolo, Flute, (Bassoon), (Contrabassoon), (Piccolo Ab Clarinet), Eb Clarinet, Bb Clarinet I, II & III, F/Eb Horn I~IV, F/Eb Trumpet I, II & III, Bb Bass Trumpet, Trombone I & II, Bass Trombone, (Eb Cornet), Bb Flügelhorn I & II, (Eb Alto Flügelhorn), Bb Bass Flügelhorn, Bb Euphonium, Tuba, Percussion (括號樂器較少使用,Oboe與Saxophone並不在常見編制中,而是偶爾以獨奏樂器出現)

華格納交響作品在除了弦樂家族以外,
擴大了管樂的編制、增加了樂器,讓管樂器除了獨奏以外,
更貼近家族樂器音響的概念

而德國管樂原創曲目的重要里程碑當屬1926年的多瑙艾辛根(Donaueschingen Music Festival)音樂節

保羅·辛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

1913年,多瑙艾辛根音樂之友會(Donaueschingen Society of Friends of Music)成立,旨在舉辦呈現年輕有為藝術家作品的小型音樂節,於1921年正式組成藝術委員會,並於當年首次舉辦音樂節演出。1922年,德國作曲家保羅·辛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加入委員會,一方面,他想探究與奧地利作曲家阿諾·荀伯格(Arnold Schönberg, 1874~1951)約瑟夫·馬蒂亞斯·豪爾(Josef Matthias Hauer, 1883~1959)的維也納樂派(Viennese School)不同的新音響形式表現,另一方面,由於作曲家與普羅大眾的距離漸行漸遠,他想讓這樣有特定目的創作的新音樂能夠走入新的或是先前未接觸的社會階層,推廣業餘音樂的實行,他發現民間業餘的合唱團與管樂社團符合後者的概念。

在1926年由辛德密特擔任藝術委員會主席的多瑙艾辛根音樂節即以管樂實用音樂(原創音樂, Gebrauchsmusik für Blasorchester)為題邀集音樂作品,因為當時的軍樂(管樂)仍均為改編作品。當時幾位德奧作曲家均提出了作品,除了辛德密特的為交響管樂團的音樂會作品(Konzertmusik für Blasorchester, op. 41)外,奧地利作曲家恩斯特·克萊奈克(Ernst Krenek, 1900~1991)為軍樂隊的三首有趣的進行曲(Drei Lustige Märsche für Militärorchester, op. 44)恩斯特·托赫(Ernst Toch, 1887~1964)為交響管樂團的遊戲(Spiel für Blasorchester)漢斯·高爾(Hans Gál, 1890~1987)為軍樂隊的漫步音樂(Promenadenmusik für Militärorchester)德國作曲家恩斯特·佩平(Ernst Pepping, 1901~1981)為軍樂隊的小夜曲(Kleine Serenade für Militärorchester),除了高爾的作品因故延後至音樂節兩天後的非官方音樂會中才加入演出,其餘作品皆於音樂節期間由赫曼·謝臣(Hermann Scherchen)與韓恩希區·柏卡德(Heinrich Burkard)指揮第14步兵團訓練軍樂隊(Militärmusik des Ausbildungsbattailons des Infanterie-Regiments 14)發表。

無奈當時的作品發表曲高和寡,未受到當地的管樂手們青睞,儘管音樂節原創音樂的想法在今日來說非常清楚而重要,而又或許是這些作品的難度高於當地樂團的平均水準導致。然而辛德密特、克萊奈克、托赫後續移居美國,一些程度比較高的學校樂團反而讓這些作品有了演出的機會,甚至促成了後續新委託作品的誕生,但可惜的是這些作品反而在歐陸被遺忘,直到60、70年代中歐洲管樂演奏的復興,才又以管樂原創作品之姿重回演出。

恩斯特·克萊奈克(Ernst Krenek, 1900~1991)
恩斯特·托赫(Ernst Toch, 1887~1964)
恩斯特·佩平(Ernst Pepping, 1901~1981)
漢斯·高爾(Hans Gál, 1890~1987)

在這些原創作品的編制中,可以看見當時軍樂隊(管樂團)的編制,如同前述賽鐸的編曲使用的編制,薩克斯風仍未被使用,Bb單簧管的聲部增加,中音號(Alto Horn)則不使用,同音域的Bb次中音號(Tenor Horn, 細管)與Bb上低音號(Baritone, 粗管)仍同時存在:

漢斯·高爾-為軍樂隊的漫步音樂(Promenadenmusik für Militärorchester)
Piccolo、Flute、Oboe、Bassoon、Eb Clarinet、Bb Clarinet I, II & III、Bb Trumpet I & II、F Horn I & II、Trombone I & II、Bb Flugelhorn I & II、Bb Tenor Horn I & II、Bb Baritone、Tuba I & II、Snare Drum、Bass Drum / Cymbals / Triangle / Tambourine

保羅·辛德密特-為交響管樂團的音樂會作品(Konzertmusik für Blasorchester, op. 41)
Piccolo、Flute、Oboe、Eb Clarinet、Bb Clarinet I, II & III、Bb Trumpet I, II & III、F Horn I & II、Trombone I, II & III、Bb Flugelhorn I & II、Bb Tenor Horn I & II、Bb Baritone、Tuba I & II、Snare Drum、Bass Drum / Cymbals
(Bb Flugelhorn I & II可以Soprano Saxophone & Alto Saxophone或Alto Saxophone I & II取代,Tenor Horns可以Wagner Tubas或Tenor Saxophones取代,Baritone可以Bass Clarinet取代,然而原譜手稿已佚失,無法得知是否為辛德密特建議的可代用樂器。)

恩斯特·克萊奈克-為軍樂隊的三首有趣的進行曲(Drei Lustige Märsche für Militärorchester, op. 44)
Flute、Oboe、Eb Clarinet、Bb Clarinet I, II & III、Bb Trumpet I & II、F Horn I & II、Trombone、Tuba、Timpani、Snare Drum、Bass Drum / Cymbals

恩斯特·佩平-為軍樂隊的小夜曲(Kleine Serenade für Militärorchester)
Piccolo、Flute、Oboe、Eb Clarinet、Bb Clarinet I, II & III、Bb Trumpet I& II、F Horn I & II、Trombone、Bb Flugelhorn I & II、Bb Tenor Horn、Bb Baritone、Tuba、Snare Drum、Bass Drum / Cymbals

恩斯特·托赫-為交響管樂團的遊戲(Spiel für Blasorchester)
Piccolo、Flute、Oboe、Bassoon、Eb Clarinet、Bb Clarinet I, II, III & IV、Bb Trumpet I, II, III & IV、F Horn I, II & III、Trombone I & II、Bb Flugelhorn I & II、Bb Tenor Horn、Bb Baritone、Tuba I & II、Snare Drum / Lyra (Glockenspiel) / Triangles、Bass Drum / Cymbals
(托赫另完成可以以管弦樂團中的管樂器演奏的版本)

1937年的多瑙艾辛根(Donaueschingen Music Festival)音樂節則曾經再次以管樂為主軸,以為管樂器的慶典音樂(Festmusik für Bläser)為主題。

德國巴登-符騰堡州交響管樂團(Landesblasorchester Baden-Württemberg)採用原編制的1926年多瑙艾辛根(Donaueschingen Music Festival)音樂節作品集

https://www.youtube.com/embed?version=3&rel=1&showsearch=0&showinfo=1&iv_load_policy=1&fs=1&hl=zh-tw&autohide=2&wmode=transparent&listType=playlist&list=PLBF_PdxPtAKX7JAwXegOu7_nU4qqNNsEx德國巴登-符騰堡州交響管樂團(Landesblasorchester Baden-Württemberg)採用原編制的1926年多瑙艾辛根(Donaueschingen Music Festival)音樂節作品集

20世紀初的德國管樂原創曲目,
儘管與當代的交響管樂團音響概念不同,也未廣傳,
但創造了不同的思考方向

而提到德奧的管樂原創經典曲目,常見的便是奧地利作曲家阿諾·荀伯格於1943年創作的主題與變奏(Theme and Variations, op. 43a)德國作曲家保羅·辛德密特於1951年創作的Bb大調交響曲(Symphony in B-flat Major),前者為紐約薛默出版公司(Schirmer)委託而創作,而後者為美國陸軍樂隊(United States Army Band)創作。

嚴格來說,兩者都是作曲家移居美國後,為美國管樂團編制的音響而創作,並非德奧傳統的編制,也因此出現了薩克斯風(Saxophone)、中低音單簧管(Alto & Bass Clarinet)、短號(Cornet)與粗管上低音號(Euphonium)的使用,這點由辛德密特1926年尚在德國的作品-為交響管樂團的音樂會作品(Konzertmusik für Blasorchester, op. 41)與1951年在美國的作品-Bb大調交響曲(Symphony in B-flat Major),兩者的編制與音響可以發現有顯著的不同,也可以發現傳統德奧編制中雖不使用薩克斯風,但當代管樂團編制中常使用的中低音木管核心Alto Saxophone I & II、Tenor Saxophone、Baritone Saxophone四重奏,可以以傳統德奧編制中的Bb Flugelhorn I & II、Tenorhorn、Bariton四重奏類比,但整體的音響音量平衡上則需要額外處理。

阿諾·荀伯格-主題與變奏(Theme and Variations, op. 43a)
Piccolo、Flute I & II、Oboe I & II、Bassoon I & II、Eb Clarinet、Bb Clarinet Solo, I, II & III、Alto Clarinet、Bass Clarinet、Alto Saxophone I & II、Tenor Saxophone、Baritone Saxophone、Bb Cornet I & II、Bb Trumpet I & II、Bb Flugelhorn I & II、F Horn I~IV、Trombone I, II & III、Baritone、Euphonium、Tuba、String Bass、Timpani、Percussion I~IV

保羅·辛德密特-Bb大調交響曲(Symphony in B-flat Major)
Piccolo、Flute I & II、Oboe I & II、Bassoon I & II、Eb Clarinet、Bb Clarinet Solo, I, II & III、Alto Clarinet、Bass Clarinet、Alto Saxophone I & II、Tenor Saxophone、Baritone Saxophone、Bb Cornet Solo, I, II & III、Bb Trumpet I & II、F Horn I~IV、Trombone I, II & III、Euphonium、Tuba、String Bass、Timpani、Percussion I~III

美國伊士曼管樂合奏團(Eastman Wind Ensemble)採用原編制的阿諾·荀伯格-主題與變奏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embed/pl1oL-ybIPU?version=3&rel=1&showsearch=0&showinfo=1&iv_load_policy=1&fs=1&hl=zh-tw&autohide=2&wmode=transparent美國伊士曼管樂合奏團(Eastman Wind Ensemble)採用原編制的阿諾·荀伯格-主題與變奏錄音

美國海軍陸戰隊樂隊(“The President’s Own” United States Marine Band)採用原編制的阿諾·荀伯格-主題與變奏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embed/GyRdCd598Z0?version=3&rel=1&showsearch=0&showinfo=1&iv_load_policy=1&fs=1&hl=zh-tw&autohide=2&wmode=transparent美國海軍陸戰隊樂隊(“The President’s Own” United States Marine Band)採用原編制的阿諾·荀伯格-主題與變奏錄音

美國伊士曼管樂合奏團(Eastman Wind Ensemble)採用原編制的保羅·辛德密特-Bb大調交響曲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embed/Qu3uZ4Yurvc?version=3&rel=1&showsearch=0&showinfo=1&iv_load_policy=1&fs=1&hl=zh-tw&autohide=2&wmode=transparent美國伊士曼管樂合奏團(Eastman Wind Ensemble)採用原編制的保羅·辛德密特-Bb大調交響曲錄音

美國陸軍樂隊(United States Army Band “Pershing’s Own”)採用原編制的保羅·辛德密特-Bb大調交響曲現場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embed/dwU0Gy7PrXk?version=3&rel=1&showsearch=0&showinfo=1&iv_load_policy=1&fs=1&hl=zh-tw&autohide=2&wmode=transparent美國陸軍樂隊(United States Army Band “Pershing’s Own”)採用原編制的保羅·辛德密特-Bb大調交響曲現場錄音

而直到20世紀的後半,當代交響管樂團中普遍可見的薩克斯風等樂器為德奧所採用,德奧的經典作品與其他國家的管樂團作品參與60、70年代中歐洲管樂演奏的復興,德奧才真正有了當代所認為的交響管樂團概念。然而,如1950年創立的德國目前唯一的民間職業管樂團,前身為萊比錫廣播交響管樂團(Rundfunk-Blasorchester Leipzig)的薩克森愛樂管樂團(Sächsische Bläserphilharmonie),自創立之初即採用19世紀德奧的傳統編制(或者說是普魯士王國式的編制),並無常態的薩克斯風團員(在20世紀的中、東歐與俄國的編制皆為如此),而在實際上錄音或演出曲目有需要時才添加,平時則以此編制演出。

https://www.youtube.com/embed/mxl1i-rB5Io?version=3&rel=1&showsearch=0&showinfo=1&iv_load_policy=1&fs=1&hl=zh-tw&autohide=2&wmode=transparent薩克森愛樂管樂團(Sächsische Bläserphilharmonie)的現場演出

薩克森愛樂管樂團(Sächsische Bläserphilharmonie)常態編制
1 x Piccolo, 1 x Flute, 1 x Oboe, 1 x Bassoon, 1 x Eb Clarinet, 5 x Bb Clarinets, 1 x Bass Clarinet, 4 x Horns, 4 x Trumpets, 3 x Tenor Trombones, 1 x Bass Trombone, 2 x Flugelhorns, 2 Bb Tenor Horns, 1 x Bb Baritone, 2 x Tubas, 1 x String Bass, 1 x Timpani, 3 x Percussion

德國斯圖加特國立管弦樂團(Staatsorchester Stuttgart)曾在1995年與1997年推出系列交響管樂團音樂會,首場音樂會以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的歌劇中本為背景的舞台樂隊音樂為核心,搭配當時義大利膾炙人口而常由軍樂隊(管樂團 Banda)的演出的改編作品(Verdi und die Banda),後續第二場音樂會則為其他義大利作曲家的經典之作(Banda 2, Rossini, Bellini, Donizetti, Cherubini)。畢竟19世紀的歐洲並不如當代有廣播、錄音,甚至串流如此方便的聆聽音樂管道,甚至有相當一大部分的民眾因為經濟、距離因素是鮮少能夠走進音樂廳、歌劇院,而作曲家也相當仰賴這些甚至也能在戶外演出的管樂團推廣他們的歌劇、管弦、交響曲作品。首場音樂會儘管演奏的是義大利的歌劇音樂,使用的也不全是德國在19世紀的編制所改編的版本,甚至包含了荷蘭等國家的編曲,而第二場音樂會更進一步採用了許多義大利傳統的編曲,甚至包含了影響義大利軍樂隊(管樂團)編制與音響甚深的亞歷山卓·維賽亞(Allesandro Vessella, 1860~1929)的編曲,但這兩場音樂會的演出與錄音仍堅持採用了19世紀德國傳統編制所使用的樂器(自然不包括薩克斯風),除了不是一般的編輯概念(一般編輯多是將德奧傳統編制的曲目加入當代常用的樂器編制,而取代原有德制的樂器,這兩張錄音的概念則是恰好相反),也是一窺當時編制音響效果的途徑。

4/3 x Piccolos & Flutes, 2 x Oboes, 3 x Bassoons11/17 x Clarinets, 4 x Horns, 6/8 x Trumpets, Cornets & Flugelhorns, 4 x Trombones, 4 x Bb Tenor Horns & Bb Baritones, 2/3 x Tubas, 2 x String Basses, 4/5 x Timpani & Percussion, Celesta

https://www.youtube.com/embed?version=3&rel=1&showsearch=0&showinfo=1&iv_load_policy=1&fs=1&hl=zh-tw&autohide=2&wmode=transparent&listType=playlist&list=OLAK5uy_mOi4n8uBk_J_zpi_ZlKDaJncIKmLW0LPk德國斯圖加特國立管弦樂團(Staatsorchester Stuttgart)的威爾第與管樂團(Verdi und die Banda)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embed?version=3&rel=1&showsearch=0&showinfo=1&iv_load_policy=1&fs=1&hl=zh-tw&autohide=2&wmode=transparent&listType=playlist&list=OLAK5uy_mB2a3YvDetuyuiuFbfxUQ5Omo_o8OFogg德國斯圖加特國立管弦樂團(Staatsorchester Stuttgart)的
管樂團2, 羅西尼, 貝里尼,董尼采第, 凱魯畢尼(Banda 2, Rossini, Bellini, Donizetti, Cherubini)錄音

20世紀的後半,德奧方採用薩克斯風,
而在60、70年代中歐洲管樂演奏的復興,德奧才真正有了當代所認為的交響管樂團概念。

二戰後的1930年代起,許多奧地利的民間管樂團在城鎮與鄉村成立,使用的樂器大多是:

Eb/Bb Clarinet、Eb Trumpet、Flugelhorn、Bass Flugelhorn (Tenorhorn)、Euphonium (Bariton)、Tuba

這樣的樂團可能較為小型,也可能加入Piccolo、Flute、Trumpet、Flugelhorn擴大樂團的規模,然而此時,鮮少使用Horn與Trombone,幾乎也不使用雙簧樂器。其中Flugelhorn是主要旋律樂器,Eb/Bb演奏高八度的旋律或裝飾,Bass Flugelhorn與Euphonium則負責中低音的和聲,Eb Trumpet則作為伴奏與補充旋律部分,Tuba則是樂團的基礎。

而目前其實仍有許多這樣的管樂團,主要分布在德國、奧地利、捷克,甚至荷蘭、瑞士、義大利北部,多以Blaskapelle(Blas來自Blasen,吹的意思,Kapelle來源為義大利文Capella,原意為小教堂,也就是英文中的Chapel,後來衍伸指教堂中的聖歌隊,又再進一步衍伸指樂隊)為名,因此可以翻作管樂的Band,管樂隊之義,演奏的曲目多為當地的流行音樂、輕音樂、波卡舞曲、圓舞曲、進行曲,這樣的風格也因在地而稱波希米亞-莫拉維亞管樂(Böhmisch-Mährischen Blasmusik),世界三大管樂組織之一的國際音樂社團聯合會(Con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Sociétés Musicales (CISM))也為此於2000年起舉辦年度比賽-歐洲波希米亞-莫拉維亞管樂錦標賽(Europameisterschaft der böhmisch-mährischen Blasmusik),由於其性質,此類樂團也常於當地的各種慶典、遊行出現,甚至德國慕尼黑啤酒節(Oktoberfest, 十月節)奧地利伍茲塔克音樂節(Woodstock der Blasmusik)等大型活動也常見到Blaskapelle的身影。

其中最著名的樂團當數恩斯特·莫許(Ernst Mosch, 1925~1999)所創立的老牌埃格蘭德樂手(Original Egerländer Musikanten),埃格蘭德(Egerländ)位於現今捷克境內,與德國交界,也是莫許的故鄉,境內的城市克拉斯利采(Kraslice)也以管樂器的製造聞名。

https://www.youtube.com/embed/f93SpvZWjd4?version=3&rel=1&showsearch=0&showinfo=1&iv_load_policy=1&fs=1&hl=zh-tw&autohide=2&wmode=transparent老牌埃格蘭德樂手(Original Egerländer Musikanten)的錄音

引用自 管樂世界 vvhitewhale https://vvhitewhale.wordpress.com/2021/06/16/%e5%be%9e%e6%ad%b7%e5%8f%b2%e3%80%81%e5%9c%b0%e5%9f%9f%e8%88%87%e4%bd%9c%e5%93%81%e4%b8%80%e7%aa%ba%e7%ae%a1%e6%a8%82%e5%9c%98%e7%9a%84%e7%b7%a8%e5%88%b6%e8%88%87%e9%9f%b3%e9%9f%bf-7%e5%be%b7/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